一纸禁令,掀起全球生物医学界的惊涛骇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自2025年4月4日起,全面禁止中国、俄罗斯等国访问其核心生物数据库。这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数据封锁,不仅暴露了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更倒逼中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生物数据生态体系。
数据封锁:从SEER到基因组云,科研命脉遭“卡脖”
4月2日,NIH《实施更新》文件犹如一记重锤:包括全球最大癌症数据库SEER、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等在内的核心科研资源,将对中国科研机构关闭访问权限。文件援引第14117号行政命令,以“防止敏感数据外流”为由,将生物数据彻底政治化。
此次受限的“受控访问数据”涉及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关键研究领域。据业内人士透露,即便通过技术手段绕开IP限制,相关论文也难以通过国际期刊审核。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在癌症机制、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产出将面临系统性阻碍。
美国生物数据霸权已形成严密壁垒——NIH下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运营34个数据库,涵盖30亿条记录;其GenBank、PubMed等平台日均处理数百万次检索请求。而中国在此领域的自主平台建设虽初具规模,但国际话语权仍显薄弱。
战略资源争夺:从基因测序到数据主权
生物数据正成为21世纪的核心战略资源。NIH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去年美国就以“保护基因信息安全”为由,试图切断、等企业与美方合作。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通过“长臂管辖”将数据控制权武器化——据28 CFR第202部分规定,任何使用美国云计算服务的外国机构均需接受数据审查。
中国虽已建立国家生物信息中心(69.8PB数据规模)、深圳国家基因库(支撑全球642个科研单位)等平台,但在数据标准化(如NCBI的Entrez系统)、质量控制体系、全球影响力等维度仍存差距。以华大基因为例,其运营的国家基因库虽已归档17.6PB多组学数据,但数据库访问量(7.15亿次)仅为NCBI的1/10。
破局之路:国产替代加速,生态构建迫在眉睫
面对“数据铁幕”,中国正从三个维度构建防御体系:
基础设施攻坚:国产高通量测序仪市占率突破35%,基因测序成本降至100美元以下,数据获取能力持续提升;
标准体系突围: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制定《组学数据归档标准》,推动CNGBdb(中国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与国际数据库互认;
全球网络构建:通过“一带一路”生物医学合作,已在东南亚、中东建立12个联合实验室,逐步形成去美国化的数据共享网络。
这场“数据战争”的深层逻辑,实为科技主导权的终极博弈。正如深圳国家基因库负责人所言:“当数据成为战略资源,自主可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线。”美国的技术封锁或许会延缓进程,但中国在合成生物学、单细胞测序等领域的突破,正为弯道超车积蓄动能。
结语
历史反复证明,科技封锁终将催生更强大的创新力量。从芯片到生物数据,每一次“卡脖子”都在倒逼中国突破边界。当美国的数据库大门缓缓关闭,东方的智慧正悄然构筑新的科学巴别塔——这或许正是全球生物医学格局重构的起点。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