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中国创新药企如何“卷”出新路径?找准差异化是关键

“如果大家都觉得自己能做到同类最佳(best-in -class),最终只能做到‘最佳’”。

“研发模型做得再漂亮,如果不了解CMC(化学、制造与控制)管线和产品的稳定性,也难以生存。”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国际市场,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生物医药行业如何找准踏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走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在4月9日至10日举办的2025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多位药企高管与专家热议中国药企如何构建差异化创新竞争,以及拓展国际化市场等热点话题。

位药企高管与专家热议中国药企如何构建差异化创新竞争。

盲目追逐热点赶时髦不是真正的创新

东阳光药业首席科学家林凯称,他深切感受到国内研发能力非常强,但企业竞争激烈。在他看来,大部分公司做创新药的研发偏向于“top down(自上而下)”的模式,“这对创新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模式,应该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认为,差异化布局非常重要,“再大的公司资源也相对有限,不能大家都在卷一个赛道。”他介绍,目前东阳光药在肿瘤药物领域做了相对差异化的布局,也在积极寻求外部合作。

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袁纪军直言,实现差异化的关键在于企业必须认清自己真正擅长什么,产品能解决怎样的问题。研发出身的袁纪军称自己早期的关注点一直集中在研发上的创新、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积累。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差异化”的竞争不仅是比谁研发能力更强,还要比资源和其他要素的整合和转化。“研发模型做得再漂亮,但如果不了解CMC(化学、制造与控制)管线和产品的稳定性,也难以生存。”尽管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很多,但真正成功推进到后期、具备有效临床数据的项目却非常有限。袁纪军认为,企业必须要非常耐心地去做相应的研究和科学的准备。“无论是临床前的科学积累,还是临床转化过程中的科学逻辑,只有这些基础打得牢固,未来产品的成功率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王兴利认为,做创新药,不是在做时尚产业,并不需要盲目追逐热点赶时髦,真正的创新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复星医药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都在强调如何聚焦,在复星医药体系内有多个子公司,各自承担不同的技术平台方向。

医铭康达联合创始人傅道田也认为,生物技术公司并不一定非要转型为生物制药公司。创新药产业链覆盖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早期研发,到企业内部的开发、生产、国际化拓展,直至最终的市场销售,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体系。每个环节都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而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全链条式发展。在当前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企业更需要冷静、理性地认清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战略定位,坚持差异化发展、避免盲目跟风,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国内药企如何真正实现国际化?

傅道田称,从过去两年的趋势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创新药“出海”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近两年,中国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知识积累、研发能力以及原始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同类最优”(“best-in-class”)和“首创新药”(first-in-class)方面,已经引起了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的广泛关注。这些跨国公司发现,在同样的性价比条件下,中国在创新药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多优势,很多跨国公司会加快在中国市场‘扫货’,积极寻找并投资国内的项目,这会是未来很大的趋势。傅道田认为,未来,如何在追求全球化和保持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将是中国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王兴利称,美国只是全球的一部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要与全球建立联系,企业不应将自己局限于“中小企业”的定位,而应以开放心态,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

翰森制药首席技术官江山表示,出海仅仅是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全方位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将产品推向海外,还需要把国际上优质的资源引入国内并落地生根,最终目的是造福患者。江山认为,对于要出海的国内药企,需将质量控制、合规要求等作为国际化布局的底层架构,从源头融入国际标准和合规要求,以实现中外市场的无缝对接,使产品出海与技术合作更加顺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