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财说| 深海经济业务占比4%,宝色股份估值承压

宝色股份(300402.SZ)年营收虽然实现了五连涨,但结束了双位数增长态势。公司2024年营收17.06亿元,同比微增0.08%;归母净利润6839.85万元,较上年增加427.63万元。

平淡业绩背后,宝色股份股价坐上过山车。市场热炒深海经济,宝色股份因海工装备大型结构件以及深海经济重要材料钛金属特材提供商的身份,市值一度翻倍。那么,宝色股份与深海经济相关的业务进展如何?

业务结构性分化

宝色股份是非标特材装备专业供应商,主要从事钛、镍、锆、钽、铜等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高级不锈钢和金属复合材料等特种材料非标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有色金属焊接压力管道、管件的制造和安装。宝色股份是现行行业标准JB/T4745-2002《钛制焊接容器》和NB/T47011-2010《锆制压力容器》的主要起草单位,参与我国第一台钛合金太阳望远镜及除光学仪器外的主体框架的制作,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多项配套零部件的制造等。因钛金属自身耐腐蚀、轻量化、生物相容等特性完美适配深海经济,宝色股份市值一度被推至翻倍。

翻看年报数据,宝色股份去年总体营收以及利润表现和2023年相比变化不大。公司的前两大行业业务占比互换了位置,并且权重比例发生变化。化工行业收入同比增长91.78%达13.4亿元(贡献78%营收),新能源业务收缩72.9%降至2.57亿元。2023年,化工业务收入不到7亿元(贡献40%营收),新能源业务则达9.5亿元(贡献55.6%营收)。一年时间,为何公司战略转变如此快?

化工行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的核心原因,在于需求复苏叠加政策红利释放。首先,政策驱动下的设备更新需求可能是增长背后重要一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设备以旧换新”政策,化工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领域,成为设备升级的重点方向。宝色股份作为特材非标设备龙头,承接了化工企业反应器、换热器等关键设备订单,订单转化率显著提升。其次,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回暖。2024年全球化工品价格企稳,国内炼化一体化、新材料等项目投资加速。宝色股份深度绑定中石化、万华化学等头部客户,承接多个大型项目(如多晶硅反应器订单),推动收入结构向化工领域倾斜。最后,技术壁垒形成溢价。宝色股份拥有60项专利(含28项发明专利),在钛、镍合金设备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使其在高端设备招标中占据较高份额,毛利率较传统业务更具竞争力。

新能源业务收缩的深层原因或许也是在于行业竞争加剧与战略调整。受到光伏/锂电设备价格战冲击,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导致设备供应商议价权下降,宝色股份新能源设备(如多晶硅反应器)毛利率从2023年的25%降至18%,部分订单因盈利性不足主动放弃。

投资者较为关注的深海科技业务是去年宝色股份所有业务中同比增幅最高的分支,不过体量上还无法与上述两项业务相提并论。

深海经济业务刚起步

宝色股份去年完成了两项深海钛合金装备预研并获取海洋工程订单,由2023年的不足600万元营收提升至6890万元,同比增长1055%,占总营收业务比重为4.04%。

长远看,三大原因或对未来宝色股份深海经济业务的发展形成限制。首先是订单周期长,收入确认滞后。深海装备(如海底管道、深海平台结构件)项目从投标到交付通常需要2-3年,2024年仍处于前期技术储备和少量样机交付阶段,要形成实质性规模收入需要前期较长时间的积累。其次是资源倾斜优先级排序方面,宝色股份当前产能和研发资源更多投向化工、新能源领域,深海业务尚未被列为战略重心。最后,核心原材料钛金属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成本结构。宝色股份未涉及上游钛矿开采业务,原材料供应依赖外部采购,并且主营业务聚焦于加工制造环节,未来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会对深海业务的利润水平造成影响。

目前,宝色股份股价回落。深海业务较低的业务体量以及诸多不确定性制约了上涨逻辑,叠加连续两年业绩平平,公司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同时,公司市盈率背离盈利质量,63.76倍TTM市盈率对应净利润增速仅6.67%,PEG高达9.56倍,显著高于专用设备行业中值(49.37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