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上海之春|指挥家黄屹:听新作品像开盲盒,要有勇气

  • 股票
  • 2025-04-06 11:02:05
  • 26

“‘上海之春’的宗旨是推新人、推新作,我们其实是押题了。”指挥家黄屹说。

4月5日,音乐总监黄屹率队广州交响乐团,带着三部委约新作《天穹之志:大湾华章》《追光》《悲喜同源》登陆上海交响音乐厅,亮相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广交近年委约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国交响乐未来发展路径的一次探索——从作曲大家陈其钢的成熟笔触,到90后新秀梁皓一、龚天鹏的锐意创新,广交以多元包容的姿态,推动着中国交响乐创作的代际传承与风格突破。

黄屹指挥广州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演出龚天鹏《追光》

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献演《追光》

“我会掏空灵魂,投入只有0%和100%的区别”

“对于新作品的挖掘需要胸怀和胆识,既考验乐团的前瞻性,也考验作曲家的良心。”黄屹说。

此次上海之行,乐团选择了三部风格迥异的新作同场呈现。《天穹之志:大湾华章》的地域特色、《追光》的宏大叙事、《悲喜同源》的情感深度,构成了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多元图景。

龚天鹏的《追光》引人关注。这首交响曲以《国际歌》为灵感与核心素材,通过四个乐章的国际交响语汇,展现中国人民追求真理、与世界命运与共的精神。

龚天鹏是军人家庭的后代,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而《国际歌》是世界语言,就像贝九中的“欢乐颂”一样有着激动人心的凝聚力。

被问及投入多少良心进入这次委约,龚天鹏大笑起来,“我会掏空灵魂,投入只有0%和100%的区别。”他原是学钢琴出身,最后转型为全职作曲,动力源于强烈的表达欲。他是“乐迷型”作者,十几岁就开始写音乐,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我也不怕像谁,能像拉赫玛尼诺夫、马勒那样的偶像也挺好!”

“我们的工作就是捕捉当下那一刻的喜怒哀乐,并尽可能地把它永恒化。”他强调,作曲家必须爱自己写的每一个音符,“为了凑而凑就没意思。”

大数据时代,一部新作问世后,很快就能在社交媒体得到反馈,评价无论褒贬,情绪都很激烈。在龚天鹏看来,从宏观上看,这是好事,能拓宽人们对古典音乐的认知,继而带动更多人走进音乐厅,“你不能被评价过度左右,你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指挥家黄屹

陆轶文献演陈其钢的二胡协奏曲《悲喜同源》

“有勇气开盲盒,就应该有勇气听新作品”

“三部作品,风格不一样,语汇不一样,但作曲家对音乐的热爱是一样的。”黄屹笑说,很少有乐团会在一场演出中全部演新作品,而广交一口气演了三首,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无论是名家还是新秀,作曲家们其实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对行业的坚守和热爱程度更高,谁就能成为新时代古典音乐的领跑者。”黄屹形容, 广交是一个多元包容的乐团,年轻的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都能在这里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

这和余隆的影响密不可分。作为广交终身荣誉总监,他对年轻人的提携有目共睹,也敢于给年轻人创造机会。这种格局也深深地影响了黄屹,“古典行业需要更多年轻人。我们都是从年轻人成长起来的,必须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不仅仅享受前辈带来的成果。”

一直以来,广交也在委约创作上不遗余力,委约潘德列茨基、陈其钢、叶小纲、郭文景、谭盾等中外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作品,硕果累累。

“委约创作是双向奔赴,需要彼此投契,并在音乐价值观上达成共识。” 黄屹坦言,委约创作也是一个乐团的责任,古典音乐行业要向前发展,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新作来当助燃器。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音乐厅聆听新作品?黄屹用“开盲盒”作比:“你有勇气去开盲盒,就应该有勇气来听新作品,新作品的观众是见证历史、参与历史的重要组成。”他鼓励听众以开放心态面对新作,“任何对新鲜事物的尝试都需要勇气,但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话要说...